2008-04-20

李愛如‧打破種族藩籬

沙巴大學某華裔講師,新學年踏進講堂,不是介紹課程,而是分享他念大學時第一次走進講堂的經歷:


只見講堂裡的大學生明顯以族群區分而坐。這位講師中小學都在國小和國中受教育,平素往來的都是馬來同胞,因此他站在門口,十分掙扎,最後還是走到“馬來陣營”坐下。


馬來同學對此大為驚訝,華裔同學則竊竊私語,甚至還傳出他是華族“叛徒”的流言。



再看一個真實故事。一個五口之家,父母彷彿做實驗似的,將3個孩子分別送到獨中、國中和國民型中學校受教育。


3個孩子各有建樹,但唯有中小學在所謂“馬來校”唸書的孩子,進入社會後能與他族維持不流於表面的交流。


大馬雖然是多元種族國家,但各族間私底下卻少有交集。不時聽聞政治人物炒作或說關注個別族群的團結問題;可是如何團結全民大問題,卻淹沒在族群權益與待遇的爭議下。


從上述兩則故事,可見人不一定以膚色區分,從小的生活環境與接觸層面,都會影響交友傾向。


如果各族從小互動頻密、從日常接觸中互相瞭解,目前從校園、辦公室到公共場合比比皆是的種族結群現象會相應減少嗎?問題得回到各源流學校的定義,以及未來要走的方向。


雖然各源流學校在文化傳承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但卻加深族群分化。大馬國情特殊,華校是華社誓死維護。


除了兩岸三地,大馬華社在文化傳承確實做得比其他國家出色。摒除英化的新加坡不談,歸根咎底,種族比率佔了主要因素。


但以比率優勢爭取的東西,會隨著比率減少而轉為劣勢。所以,華社在注重母語文化的同時,也應釐清華校在這個多元國家的立足點,思考如何打破種族藩籬。


目前的形勢是,各族紛把矛頭指向外,互不信任、成見日深,不見化解跡象。許多人認為,問題癥結在於各源流學校是否獲得公平待遇。且讓我們假設各源流學校獲得公平對待,但那之後呢?各族還是少有交流,種族區分意識依舊強烈,看待問題主觀多於客觀


政府之前提出的讓各源流學校學生在共同校園內交往的宏願學校,似乎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要如何既提昇各族交流互動,又化除種族猜忌是一大挑戰。


消除隔膜、淡化種族區分,各方才能更客觀探討其他權益問題。



http://www.sinchew-i.com/commentary/node/5274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