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3

蔡細歷遲來的“頓悟"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在8個多月前,馬華上下包括當權派同“仇"敵愾,聲討新加坡當局錯控陳群川,使到這名第五任馬華總會長枉坐兩年的“冤獄"。

(去年9月,新加坡前主控官格林奈出書時承認,他在1985年“新泛電事件"中錯誤提控陳群川,結果導致他被判入獄2年兼罰款新幣50萬元。)

8個多月後,因馬華在本屆大選再度慘敗,而聲稱只被黨內“少數人"逼宮的現任總會長蔡細歷,卻以“不點名方式"狠批這位一度被譽為“華社救星"的陳群川,指責他犯法,還坐了幾年牢,導致馬新股市暫停交易,許多人受苦,淪為新一代馬華的負擔。

為何蔡細歷此時此刻“頓悟"陳群川並沒有蒙冤,且是罪有應得,馬華無需替他“平反"?

馬華揹負歷史包袱

蔡細歷的“頓悟"顯然是與以陳群川為首的15名馬華元老於本月10日一致公開要求蔡細歷“必須立刻辭職,多留一分鐘都太久",為他帶給馬華史無前例的災難負起全責一事有關。

在前天主持馬華中委會會議後,已宣佈不再尋求蟬聯總會長,但堅持留任至12月馬華中央黨選的蔡細歷猛烈反擊促他下台謝罪的15名馬華元老,他非議他們當中很多人在上屆大選後沒有關心黨,就算是受邀也都缺席黨的會議、黨慶、新春團拜、常年度全國代表大會、大選競選期間也保持安靜,5年來不曾協助過馬華。

他甚至狠批馬華元老當年累積下來的所作所為,使馬華現任領導層揹負歷史包袱,導致馬華一再敗選。

蔡細歷“頓悟"陳群川及其他元老也須對馬華遭遇“史無前例的災難"難辭其咎,像是要為本身被指控應承擔馬華本屆大選輸剩7國11州席的全責,討回所謂的公道。

不需蓋棺早已定論,馬華歷任馬華總會長(第一任和第二任總會長敦陳禎祿和敦林蒼佑或許除外)在位期間確曾一再犯下嚴重的錯誤,包括背叛華社權益尤其是典當華教,而蔡細歷及現任馬華領導層看來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無可否認,蔡細歷說出了“事實",也道盡“真相",正因為馬華歷任領導層為了本身的政治利益,選擇站在華社的對立面,才導致華社對馬華的支持度每下愈況,終須付出慘重的代價,屢遭華裔選民唾棄,而本屆大選的戰績更是慘不忍睹,導致馬華創黨64年以來第一次不入閣。

然而蔡細歷和現任馬華領導層在這之前,從未為馬華歷來所犯下的嚴重錯誤,尤其是對華社的虧欠,作出任何明確的交代,並向華社誠意地公開道歉,故馬華在本屆大選難逃大潰敗的劫數,可以說是咎由自取,而蔡細歷更應受千夫指。

蔡細歷如今把促他立即引咎退位的陳群川及其他馬華元老擺上台,不啻是企圖諉責,並有意轉移黨內外和輿論的視線,以暫時緩和他被“逼宮"的壓力,更不願在馬華和歷史留下罵名。

陳群川曾兩度入獄

不然的話,蔡細歷早應在馬華黨內仍有人相信陳群川在新加坡“坐冤獄"之際,坦承這位“華社經濟奇才"對當年因涉及引爆“新泛電事件",連累馬新股市史無前例地暫停交易3天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須負起一定的責任(至少在道德上)。

蔡細歷也應揭露陳群川當年在新加坡樟宜明月灣監獄刑滿出獄,回國後復遭逮捕,再在大馬涉及馬化醜聞再被提控,結果於1988年2月4日被判失信罪成,判監30個月,上訴後獲減刑。

陳群川捲入官司,被控和判罪導致馬華在1986年大選慘敗,而馬化醜聞導致24家華資合作社被擠提,被國家銀行凍結財產,最終難逃倒閉的厄運,約58萬存款人蒙受慘重損失,涉及款項約達15億令吉,這是馬華當年搞“政商合一",鼓吹華社向大企業進軍的結果,但馬華至今不曾向華社公開交代、道歉。

尤有進者,蔡細歷如今不甘背負馬華的歷史包袱,不啻是“選擇性"指控馬華元老所犯下的錯誤;
他為何沒有指控馬華第三任總會長陳修信及其接班人李三春掌權期間,教唆華文中學在1962年教育法令下改制為國民型中學,華小險遭變質,而當年領導華教運動堅決反對《達立教育報告書》的“族魂"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和吊銷教師准證,蒙冤至今逾半個世紀,蔡細歷和現任馬華領導層為何不為林連玉先生力爭平反,向國陣爭取恢復其公民權?

蔡細歷及現任馬華領導層為何不曾指控陳修信阻撓和扼殺華社創辦獨立大學的努力,並喻之為“獨大要在大馬創辦,有如期待鐵樹開花",並著設立拉曼學院以打擊華社欲發展完整華教體系的意願。

當然,蔡細歷和馬華現任領導層看來也不會對華教鬥士沈慕羽先生當年因爭取華文列為官方語文而遭開除黨籍,感到愧疚。

過去幾十年來,華社各領域的權益不斷遭蠶食,華教的發展得不到公平的對待,華小的生存一再陷入危機,國民型中學變成“棄嬰",連一所關丹中華中學也淪為“變種獨中",令華社情何以堪。

蔡細歷和現任馬華領導層是否重陷其前任者的覆轍,維護華社權益乏力,捍衛華教權益毫無作為,它在本屆再遭華社否決,遭遇空前的慘敗,即是最直接的答案。

馬華歷任總會長及現任領導層不曾為它對華社的虧欠,深感懺悔,所以蔡細歷的“頓悟"明顯是有欠誠意,毫無意義。

(光明日報/文:劉漢良(編務顧問))

唯命是从,马华民政走向死胡同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潘君胜

308大选,马华民政兵败如山倒,相隔了5年后的505大选,这一回马华民政输得更是焦头烂额。

其实,经过5年的卧薪尝胆和励精图治,马华和民政的领导层应该早已从失败中学习教训,如何扭转干坤才是。不幸的是,战绩更是惨不忍睹。


更不幸的是,马华民政输了大选之后,却一直埋怨民联尤其是行动党向年经人煽风点火,不认真检讨真正的败因,以便对症下药,从中找出为何约80%的华裔选民特别是年轻人情归民联的因素!


马华民政失去大部分华裔支持,已是铁一般事实。

你瞧!马华中选的7个国会议席,其中丹绒马林、亚罗牙也的华裔选民就不够30%,亚依淡和地不佬的华裔选民也不够40%。

即使民政党中选的新邦令金国会议席,华裔选民也是不上35%,此情此景,作为华基政党竟然只在马来选区告捷,而且还须要依靠大量马来选民支持之下才可一一过关,这的确不是好的滋味!

当马华民政在308大选败选后,华社还以为两党会痛定思痛,一定会摆脱过去一直在巫统保护伞下的自我矮化心态。

但是在这5年来,华社看到的是马华和民政领导人依然投巫统所好。

对巫统赞成的政策言听计从,对华社的各种诉求却视若无睹,或者是顾左右而言它。


当全国华社狂吹反风,两党还是无视华社心声及意愿,到处指责行动党协助伊斯兰党建立回教国。

这种老调重弹、毫无新意的政治宣传,与广大华社严重脱节的思维,被华社尤其是新一代指出幼稚,上年纪的选民也抨击两党为江郎才尽。

马华民政领导层的表现一代不如一代,更进一步把两党推向政治瓶颈和悬崖。


走错政治方向
即使到了今天,马华和民政两党还不承认自己走错了政治方向,是因为一直与华社意愿背道而驰而种下的恶果。

更严重的是,一些高层领袖还指责华社不懂感恩,是受到民联的摆布。

今天华社最新的评论是,马华民政对内必须全面改革,必须迎新送旧,对外必须以华社意愿为依归。

否则两党要再走下去,剩下的日子也只是苟延残喘。

或者说一句不好听的话,是在苟且偷安。


505大选过去了,马华却为通过“不入阁”议案而闹到天翻地覆,民政党则决定中央不入阁州不受限制,以便为沙巴州民政党发展铺路。

两党为官职的去留问题,在内部产生一波又一波涟漪,叫许多有识之士感慨万分。


即使两党最后能够重新入阁,但是只要自我矮化的政治思维一日不加以消除,不敢勇于传达广大华社心声,不能成功在各发展领域上,为华社争取和捍卫应有权益,只会以阿Q精神高喊华社回流,还是赢取不到华社的支持。


马华民政在巫统面前,只要一天不能消除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的心态,转而堂堂正正为华社说话,以华社意愿为主,即使再增加几个部长,几个副部长等官职,对华社可有什么作用?

只有给华社讥为政治花瓶吧了!

摆在眼前,马华民政的兴衰,两党是否能够浴火重生,看来,两党只有全面革新,以新形象新脸孔,换汤亦须换药,新瓶装新酒,或还有一个政治春天。

让恐惧消失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黄佩玲

第13届大选是“华人海啸”也好,抑是“城市海啸”也罢,就连巫裔票向究竟是回流国阵还是倾向民联,各阵营、各分析或各调查都是在自己的角落中僵持,塑造了“公说公有理”的多向局面。

然而,今届大选除了选举成绩尘埃落定,选民人数激增、意识增强,而投票率也大升外,朝野阵营的势力也首度达致势均力敌,有能力在较平等的平台上一较高下。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次大选还教会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发声。


还记得在求学时期,我尚是一名传播系学生,立志要当一名记者。

长辈当时不甚赞同,认为记者薪水低、社会地位卑微,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

毕业了,顺利进入报界,尚未过试用期,就发生了记者因撰写“寄居论”而遭内安法令逮捕,惊动了长辈们。

他们更是惊慌,希望我离开报界,当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过安稳的生活即好。

免得有一天被捕的记者是我,他们还要拿着白蜡烛在警局外为我声援。


那时候,总免不了与长辈谈及政治。

还记得那时候的长辈们都很支持马华,就说马华服务好,是华社的支撑,也是身为华裔的我们一定要鼎力支持的华基政党……最重要的是,马华跟国阵确保我们的社会稳定,安居乐业。

所以,长辈们说,不要投反对党啦,会乱的。


吓?

投反对党会乱?

乱什么?


“你们这些小孩子不懂事啦,现在国阵治理国家得好好的,不错嘛。

反对党会制造混乱啊,到时候513重演就很糟糕了。

那时候很恐怖的,华人很惨,不要特意跟马来人打对台啦……反正静静就好,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日子不是过得好好的?”


网络普及扭转局面


一眨眼当了记者也好些年,这些白色恐怖却犹如计时炸弹,深深埋藏在每一名长辈的心中。

这些长辈是大马的国民,经历过国家成长的动荡岁月,对于种族间的冲突与仇恨仍存有恐慌。

因此,对于民主进化与政治改革,他们感到不安、紧张,甚至不信任。

但,网络的普及,还有面子书的盛行,将这一切扭转;

当长辈们告诉你,“乌巴”是有必要的,更身体力行,身穿黄绿红或是黑衣在集会中摇旗呐喊的时候,你会知晓,白色恐怖已然稀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诉求,当这些期盼被当成一个秘密藏在心中时,永远也不可能会有实现的一天。我们不能依赖别人为我们争取,也不能期待会有凭空实现的时刻;

该做的,是通过发声、行动来争取的。民主是一个进化,也是一个目标,但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或是在没人挺身而出时就能趋向完善或完整。

若国人不为自己的权力而捍卫与奋战,仅沉浸予眼前的安居乐业,并忽视民主带来更大的权限与自由,我们还能如何跟上发展国家的步伐?


大选过了,相关的讨论依旧炽热,显见国人对政治的热衷逐渐提升,也更勇于发言。

不过,这是一个遇见光明前的乱世,太多人不为自己的言语负责,导致一大堆涌现的胡言乱语在扰乱这个正努力一步步建构更好前景的发展中国家。

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发声,还要注意言论内容与发表方式,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使发声效果反倒其行。


让白色恐怖完全消失,让民主的诉求在每个人的心中澎湃,让我们都能在更开放的国度下享有更多的自由。

为适度的期盼发声,我们都值得更美好的马来西亚。

以数据反驳“华人海啸论”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黄子豪
大选过后,巫统掀起了所谓“华人海啸论”导致国阵这次大选惨胜的论调,再加上国内极端非政府组织的推波助澜以及马华总会长“两种族制”论调的附和,仿佛华人应该就国阵选举的折损负上最大的责任。


实情则非如国阵领袖和非政府组织这等目光狭隘及非科学性分析之下所得到的结论。

笔者以国阵一向来引以为傲的定存州——柔佛来做一个科学化的分析,以便可以得到更中肯的答案。

选择柔佛州,因为它可以说是马来西亚半岛的缩影。

柔南——包括地不佬、新山、埔莱、振林山、巴西古当等国会选区是高度城市化的选区。柔佛东海岸——哥打丁宜、丰盛港和边佳兰,则是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乡镇地区。

而柔北、柔佛内陆选区和柔佛东海岸的笨珍、丹绒比艾则是半城乡地区。


这三种选区合成则形成半岛选区分布的缩影。

再加上柔佛州各族群的人口比率接近马来西亚人口的比率,因此以柔佛州州议席的选举成绩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可以起到反映半岛选情的杠杆作用。


首先,国阵在柔佛州议席总体的得票率从2004年的77.67%,降低到2008年的63.29%,在2013再急剧下降到54.06%。

除了柔佛东海岸乡区的总得票率从2008年的56.29%上升到2013年的78.93%以外,国阵这次大选无论在柔南、柔中、柔北和柔佛西海岸的得票率一律平均下降大约10%,尤其柔南选区的总体得票率更是跌破50%,只有区区的48.82%。

这个现象说明了,国阵在这过去的三届大选里,只能在绝对乡区的选区里提高本身的支持率,反而在城市地区或者半城乡地区,支持率只有节节败退。

所谓过去支配的定存州,现在只不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


再看看这一届大选,柔佛州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选民分别增加了19.83%、16.78%、以及29.98%。

我们假设这次大选马来人和印度人全部都支持国阵而华人全部都支持民联,那么在马来人和印度人无论人数总和还是增长率都高过华人的情况下,国阵总体的得票率和2008年相比应该呈上升状态。

但事实上华裔并不完全都把票投给民联,而国阵总体的得票率也下降了9%。那只说明了一个具体的现象——马来人和印度人不但支持民联,而且人数还呈几何数的增长。


以柔佛州州议席成绩作为一个缩影,总体而言,国阵这一次的惨胜,是城市选民联手拒绝国阵,而非如纳吉和蔡细厉所言,是单单华人投下反对票造成的,更没有所谓的两种族制存在。

至于为什么马华、民政党惨败,而巫统的议席反而增加,原因在于选区划分不公,而不是种族因素。


未来国阵如果还不对症下药,而只会一味以种族主义作为败选的借口,那么不断增加的年轻选民,以及无可逆转的城市化浪潮,将加速蚕食国阵现有的政治据点。

败选,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华人要一个好政府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李四
我不相信也不同意,国阵的大选成绩不如上一届,就被冠以“华人海啸”之名。

这不止是假象,更有碍国民团结,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马来西亚搞得的是“种族政治”。

虽然大选成绩确实显示选民两极化的现象,但这是城乡思路背道而驰及年龄差别造成的结果。

就凭振林山来看,假若只靠华人选票,没有马来选民的支持,林吉祥怎可能以1万4000张多数票跑赢阿都干尼。


相信每个人都知晓“种族政治”的危险,但有人总是时不时去碰触这条底线。像莫哈末阿里为什么说“华人不知感恩”?

问题是作为选民的华人投票时,如果要感恩,为什么是对国阵感恩,如果我是槟吉雪丹的选民,要感恩的话,我该感恩的对象该是民联才对。

但事实并非如此,选民是在选政府呢!

是在考量谁适合作政府,考虑的不止是“利益输送”这回事。

要是仅考量“利益输送”,在一马俱乐部荒谬的派钱方式之下,槟州政权早就易主。


《前锋报》为什么问“华人还要什么”?

这是一个近乎把国家推向种族主义边缘的问题。

如果单纯的将马来选民一面倒涌向国阵,而华人一窝蜂的支持民联,又把这种现象标签为“华人海啸”,那看看马来人占多数的丹州与登州的选绩。

丹州由民联拿了州政权,登州则在32个州席里,伊党与公正党拿下15席,仅以2席之差错过州政权。

《前锋报》是否也该问一问吉兰丹或登嘉楼的马来人还要什么?



把选票倾向民联就冠以“种族之说”,也许《前锋报》应问的是“马来西亚人还要什么”?

而不是将《前锋报》当为党报,质问“华人还要什么”?

这是没意义又危机重重的问题。

《前锋报》应该明白,我们大家首先是人,然后是马来西亚人,最后才是马来西亚的华人。如果仅用种族分类来看问题,答案永远都是“危险”的种族主义。


华人想要什么?

这个答案和所有马来西亚人一样,就是想选出一个心目中的理想政府。

尤其华人投票,不止会投给华裔候选人,同样会投给公正党或伊党,我们掂量的是,谁会是个好政府?

想不到选出来的结果,被人冠以“华人海啸”。

更想不到选前的以民为先,到了选后就来找碴。

被斥不知感恩,被标签为华人海啸,还要被媒体放大镜质问“华人还要什么”?


马来西亚人要的只是一个好政府,在民主之下,有人觉得民联会是个好政府,有者觉得国阵会是个好政府。

选票没有种族之分,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我们只是投了心目中的好政府一票,就是如此简单而已。

'Pengkhianatan orang Cina itu benar'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Pada 12 Mei, Malaysiakini melaporkan ucapan bekas hakim Datuk Mohd Noor Abdullah dalam "Wacana Post Morterm PRU-13: Bicara Kepimpinan dan Survival Ummah".

Mohd Noor Abdullah dilaporkan menyeru golongan Melayu agar bertindak dengan lebih agresif untuk mempertahankan hak mereka serta menyusun semula masyarakat, ekoran keputusan pilihan raya umum 5 Mei.

Beliau membuat seruan demikian kerana orang Cina didakwanya mengkhianati ikatan setia kawan orang Melayu melalui usaha untuk merampas kuasa politik.

Ekoran kenyataan itu, beliau mendapat kritikan keras pelbagai pihak, termasuk oleh Ketua Umum PKR Datuk Seri Anwar Ibrahim yang menyifatkannya mengatasi kumpulan pelampau Ku Klux Klan di Amerika Syarikat.

Gabungan NGO-NGO Malaysia dalam kenyataannya pula mendakwa, laporan Malaysiakini berhubung perkara itu tidak tepat, berniat jahat dan bertujuan melaga-lagakan keharmonian dan perpaduan kaum.

Mereka mendakwa kenyataan itu dimanipulasikan oleh wartawan dan berita itu hanyalah segmen-segmen kecil yang dipilih-pilih berdasarkan ucapan penuh Mohd Noor yang berdurasi hampir 60 minit.

Justeru, bagi membantu pembaca mendapatkan gambaran sebenar, berikut transkrip penuh ucapannya berdasarkan rakaman audio dalam wacana itu.

Di bawah ini bahagian pertama daripada tiga bahagian:

Benarkan saya bercakap yang benar. Tiada yang tidak benar, melainkan yang benar. Terima kasih.

Beginilah, saya mulai dengan berkata, pengkhianatan orang Cina terhadap ikatan setia kawan orang Melayu, itu adalah benar, oleh kerana mereka merancang untuk merampas kuasa politik setelah membolot kuasa ekonomi.

Kalau ada pihak-pihak yang menyalahkan pemimpin-pemimpin mereka kerana menipu demi hendak menjaga hati dan perasaan orang Cina terpulanglah.

Tetapi bagi orang Melayu, pantang larangnya, jangan dikhianati orang Melayu. Oleh kerana, orang Melayu bila dikhianati, dia membalas. Dan bila dia membalas, dendam kesumat dia tidak sudah-sudah.

Saya hanya menyeru kepada orang Melayu, untuk berjihad dan memperkasakan perlembagaan dan tidak ada sesiapa yang hendak menentangnya kerana perlembagaan itu adalah persetujuan semua masyarakat di Malaysia ini.

Kalau begitu, perjuangan pertama orang Melayu ialah, kita hapuskan istilah "Melayu", "Cina", "India" dan "lain-lain"... dalam otak kita sejak merdeka - Melayu, Cina, India dan lain lain. 

Bila ada istilah "Melayu", "Cina", "India", pertama, kita mengiktiraf; kedua, kita ikut susun atur keutamaan-keutamaan.

Adakah kita letak "lain-lain" itu secara... Siapa dia, orang Bumiputera Sabah, Bumiputera Sarawak, layakkah mereka diletak di corot? Selepas orang Melayu, Cina, India, dan orang Bumiputera Sabah, Sarawak dan lain lain. Salah.

Jadi saya menyeru, istilah yang memecahbelahkan, istilah perkauman ini, kita hapuskan, oleh kerana dalam perlembagaan tiada sepatah pun menyebut "Cina", "Orang Cina", "India", "Orang India", "Malaysian Chinese", "Malaysian Indian", tidak ada langsung.

Jadi kenapa kita boleh iktiraf? Izinkan saya menghuraikan apa yang ada, dalam perlembagaan ada menyatakan hanya empat masyarakat. Bukan kaum, bukan bangsa, empat masyarakat.

Pertama Orang Asli, mereka inilah masyarakat yang teristimewa, iaitu apa saja yang nak dibuat menurut undang-undang bagi kemajuan, baik untuk keharmonian atau kebaikan, serba-serbinya untuk mereka ini sah dari segi undang-undang.

Siapa orang asli? Mereka adalah aborigines of Semenanjung of Tanah Melayu. (Mereka) Orang asli di semenanjung Tanah Melayu ini. Mereka ini saya katakan, adalah sepupu orang Melayu.

Yang kedua ialah, yang diiktiraf dalam perlembagaan ini, Orang Asli, orang Melayu. Siapakah orang Melayu? Orang Melayu ialah orang yang beragama Islam, bercakap Bahasa Melayu, berbudaya Melayu dan lahir di semenanjung Melayu sebelum Merdeka.

Termasuk salah seorang daripadanya, orang Melayu yang satu lagi (ialah yang) tidak (Melayu), yang kahwin dengan yang Melayu (maka) anaknya Melayu.

Siapa dia? orang Arab kahwin Melayu, orang India kahwin Melayu, orang Cina kahwin Melayu, siapa saja kahwin orang Melayu, anak itu adalah Melayu Nusantara.

Begitu juga Bumiputera. Bumiputera Sabah adalah anak cucu kepada masyarakat di bumi Sabah. Dan Sarawak pula, begitu juga, cuma terhad kepada anak perkahwinan sesama mereka. Kahwin campur dengan bukan pribumi Sarawak, bukan diiktiraf sebagai pribumi Sarawak.

Orang Asli sepupu kita, Bumiputera Sabah Sarawak itu saudara-mara kita. Selain daripada itu, adalah jiran tetangga semata-mata. 

Oleh kerana mereka datang menumpang dulu, kita iktiraf dia, kita beri perlindungan dan akhirnya kita beri kerakyatan sampai kaya raya. Maka, istilah pengkhianat itu pantang larang orang Melayu.

Kedua, menurut perlembagaan, sepatutnya di negara kita hanya ada satu aliran sekolah sahaja. Saya gunakan istilah ini: sepatutnya kita hapuskan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Saya guna istilah "hapuskan" oleh kerana perlembagaan tidak mengiktiraf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Oleh kerana adanya sekolah kebangsaan, adanya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adanya sekolah Cina, India, dan swasta, ia memecahbelahkan rakyat.

Apakah bentuk satu aliran pelajaran? Saya katakan, zaman Inggeris itu ada government English school, sekarang patut ada sekolah rendah kerajaan, sekolah menengah kerajaan. Itu saja ada sekolah.

Jadi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yang ada sekarang ini,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Cina, India yang ada sekarang ini, kita ubah dia kepada sekolah kerajaan. Jenis-jenis tidak ada dah, sekolah rendah dan sekolah menengah (sahaja).

Di sana, semua pelajar-pelajar belajar di satu bilik darjah, makan minum dalam satu kantin dan bermain sepadang dan gelanggang yang sama. Barulah kita boleh terapkan perpaduan dan integrasi nasional. Kalau ada yang tidak setuju, mereka adalah antiperpaduan.

Adakah salah bagi saya menyatakan sesuatu yang benar? Sepatutnya apa yang saya kata ini disokong bukan saja oleh orang Melayu tetapi oleh seluruh masyarakat Malaysia.

Yang penting, bukan sekadar betul, kita berjihad untuk memperkasakan perlembagaan. Seandainya ada sekolah-sekolah yang membantah, maka caranya ialah, dapatkan perintah mahkamah, bahawa wujudnya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Cina dan India, itu tidak sah dan bertentangan dengan perlembangaan.

Tentu adanya peguam di sini dan peguam itu boleh dapatkan perintah mahkamah. Di Mahkamah Persekutuan, lima panel hakim di sana, mengatakan, pertama dana negara, dana negeri yang dibelanjakan untuk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Cina dan India tidak ada peruntukan dalam perlembagaan.

Lihat Perkara 12, ada menyatakan: This shall not prejudice the right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r the stat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or help in establishing Islamic schools and incur such expenditure as may be necessary. 

Bagi sekolah agama Islam, perlembagaan menyatakan boleh digunakan dana negara dan negeri untuk menubuhkan sekolah itu atau membantu sesiapa saja yang menubuhkan sekolah agama, dan mengguna dana negara dan dana negeri sebanyak mana yang diperlukan, kerana itu ada dinyatakan.

Mana ada dinyatakan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Cina, sekolah jenis kebangsaan India ini? Tidak ada kan?

Ini, kita ini baru defensif. Apa saya katakan tadi, itu defensif. Mari kita bertindak agresif lagi. Saya katakan bertindak agresif, seperti tadi saya katakan, orang Melayu bila dikhianati, dia ada backlash.

民政党要再接再厉努力奋斗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曾繁荣
505全国大选,槟州民政党重蹈覆辙308大选兵败如山倒,竞选4国13州全军覆没,然而,溃不成军并不代表世界末日。


民政党之所以赢不回39年槟州江山,最大原因是巫统,巫统长期的腐败,贪污滥权,对华裔社会种种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直,这连累民政党,因为这样,华裔要教训巫统,就必须击倒民政党和马华,唯有这样,华裔社会才有出人头地,心中才会舒服。


与其说,巫统连累民政党,不如说,民政党全国主席许子根与民政党槟州联委会主席丁福南,才是真正连累民政党。


许子根和丁福南是代表旧的民政党,新的民政党是邓章耀、谢宽泰、方志伟、胡栋强和涂仲仪等人。


只要旧的民政党消逝,新的民政党崛起,民政党是有希望、有前途、有光明。


邓章耀与方志伟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要给槟州人民及打枪埔组屋居民一个全新的槟州,就是“槟州自由港”一个免税的自由港,以及给打枪埔居民,以340平方尺换升至700平方尺、400平方尺换800平方尺屋子,小屋换大屋,三代又同堂,提供超过11英亩的城市绿化景观公园,提供各种生活的基本设施和商业中心,提供运动及休闲设施。


建设地点,就是打枪埔组屋附近,即是联邦后备队地段,约20依格,市政局4层楼组屋以及前豆干旧址,暨现今的停车场,约4依格,现有的9座组屋,约40依格,同时,将所有新村地契转换永久地契。


方志伟斩钉截铁,言之凿凿说,建好后,才搬迁。


新民政党的“槟州自由港”,“兴建单轨火车”以及“小屋换大屋”的计划,要是现在开始着手动工,就由“小屋换大屋”开始,5年的时间,也就是2018年一幢幢高楼大厦建起来,打枪埔组屋居民纷纷搬进居住,人民看到希望,看到憧憬,看到现实,2018年正是第14届全国大选,人民看见民政党一诺千金,言而有信,即使,民政党不能赢得槟州政权,至少也会拿到8个议席,以505大选数据看出来。


新的民政党努力奋斗,不在乎再多等5年,只要新的民政党真正脚踏实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相信,新的民政党是有出人头地的。

京华憔悴望还山 沉舟犹恐触千帆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胡一刀
哦,马华是一艘下沉的船?

网络狂人Raja Petra最新文章:The rats leaving the sinking ship。

这是一句英文谚语,意为能预知灾难的老鼠,率先离开一艘下沉的船。


是的,胡一刀曾经说过,马华在政治上面对历来最低潮,但马华在财务上却是历来最强势。


你看,Raja Petra点名数位马华大佬,趁乱转移丰硕的党产,然后烧剩一个空壳给马华。

“当马来西亚华人犹在争辩,谁应该掌权谁应该入阁的时候,他们(指马华大佬)已经驶向夕阳,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呵呵,Raja Petra也恁地抵死。

不过,即使马华是沉船也好,还是有人紧紧拉住沉船不放。


你看,蔡细历已经放话不再参与党选。

好吧,不论蔡总在党选前或党选后离开,蔡总下台已是必然而非偶然。

那么,谁会是总会长接班人?

    探子回报,至少有三股势力伺机待动。

一,一股反蔡势力欲推举老二廖中莱上位;

二,另一股反蔡势力欲推举马青一哥魏家祥;

三,翁大侠欲卷土重来,联手林祥才、颜炳寿等再战江湖。
所谓反蔡势力,据说背后关键人是前老二陈广才。


胡一刀之见,三股势力之中,翁大侠机会比较微。

一来,翁派势力分崩离析,欲重新整合谈何容易;

二来,翁大侠现在连中央代表都不是。


除非,马华真的能推行直选制。

马华6位新生代党员,自发成立了“新动力”,建议马华瘦身和直选制,但即使马华接受这些建议,恐怕最快也得下一届党选才能实行。问题是,翁大侠能等那么久吗?


眼前,表现最积极最出位的,似乎只有魏家祥魏大人。


520马青中委会议,魏大人甚至建议开除违反不入阁议决者。这也意味,魏大人认为必须开除蔡总头马郑修强?


还有还有,据说马青会议也建议,马华剩下4位上议员,包括练月圆(2015年5月届满)、周连琼(2014年11月届满)、周丽玉(2013年12月届满)、颜炳寿(2013年6月届满),也应该遵循不入阁议决辞职。


此外你看,魏大人敢敢放火烧船,通过马青团员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下,包括总团长也不能超过40岁。

哦,过去30年来做不到的40岁年龄限制,就这样让魏大人完成了?


果真如此,接下来马青改选,马青班底必然大换血,包括魏大人在内亦不能留任。


有此一说,魏大人一刀切,犹如破釜沉舟,斩断了几乎所有马青中委的后路。

换言之,原任马青中委,除了寻求上位,参与竞选马华区会主席,否则江湖路难以为续矣。


也有人说,魏大人有私心。你看,40岁以下原任中委,比较知名是姚伟豪、张盛闻,而两人都是魏大人头马。

可以想见,来届马青改选,姚伟豪必竞选总团长,张盛闻则竞逐总秘书。


咦,一招40岁限制,魏大人堵住了王乃志、马汉顺、高祥威等一众问鼎总团长之路。除了大势所趋,果然亦是高招。


只是别忘了,40岁以下的蔡公子,亦有实力争取总团长。
但根据探子,蔡公子问鼎副总会长的可能性比较大。

如此一来,魏大人意愿不问可知也。

不是一号,就必是二号。

胡一刀好奇是,魏大人与谁配合,会不会是蔡公子,魏大人一号,蔡公子二号?


当代钱钟书诗云:“京华憔悴望还山,沉舟犹恐触千帆。”


哎呀,京华憔悴,还是有人争;

沉舟东海,还是有人取。

嘿嘿,这是江湖人的宿命,还是江湖人的执着?#

阿里夫:抵制华商如双刃器 马来消费者将被拖累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前大马经济研究院执行董事拿督莫哈末阿里夫博士表示,“抵制华商”是一把双刃器,马来消费者最终还是会受到牵连。

“这种号召抵制的‘疯狂种族主义’做法,完全是愚蠢行为,因为这是一把双刃器,他们可能是因为愤怒而采取报复行动,但受影响的却是各个族群,包括马来人。”


贸易下跌外资转移

根 据《大马局内人》报导,阿里夫日前在一封电邮上表示,有关做法将直接导致贸易下跌,并间接影响潜在投资者的信心。

上周,包括穆斯林消费者协会在内的数个大 马穆斯林组织,发起“教训行动党”运动,号召抵制购买华商货物,以教训在本届大选中倾向民主行动党的华裔选民。

原本有关运动鲜为人知,不过却被亲巫统部落 客玩弄。


阿里夫表示,这和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推行的“国民和谐”有很大的差距,并期望和祷告人民的理智战胜一切。

另外,新任国内贸易、合作社与消费部长拿督哈山马历表示,新政府拒绝承认有关运动,因为不赞同右翼分子通过“杯葛”表达不满。

较早前,有报道指出,许多领袖和经济学者希望政府勿对有关抵制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有关举动将影响纳吉推行的转型计划,并拖慢大马的经济成长。

馬華得7歸0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今次大選,馬華雖然慘敗,畢竟還是獲得7個國會議席,也算是國陣的第三贏家(得票899,420張,居第二)。
只因有言在先,拒絕入閣,因此無一國會議員被委以重任,在內閣只得一個0的份額。
選前馬華賣力遊說老百姓支持,如今如此狷狹下場,這讓不少投票給馬華的選民憤憤不平。
尤其是拿它與印度人比較,更加難以釋懷。國大黨只得4國席,卻獲得2部長2副部長的職位。
再加上2位印裔獲委任上議員,封官副部長,成為最大贏家。

馬華以7國11州席敗北,人們戲謔為從大企業步入7-11的便利店。如今看來,連便利店都要關門了。

當大選成績揭曉,前財政部長達因接受報章訪問謂馬華聲明不入閣,是想要對華人施壓力。大概就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達因並不認同馬華不入閣的決定。
他擔心的是馬華會從此淡出江湖,銷聲匿跡。智者之言,值得考慮。

入閣與否關乎民族前途

馬華發展到今天,從繁華的巔峰到篳路襤褸,的確是情何以堪。
去年一眾馬華的中堅分子在彙集智慧之後,作出不入閣的決定,在當時也許抱持壯士面對寒冷易水的悲情。
然而如今看來,似乎又是一次錯誤的判斷。
從社會袞袞諸公的熱切反應,以及民間的呼號,馬華似乎應該儘快集思廣益,再作一次調整:入閣吧!

政治是講究實力的遊戲。
如果人口只佔8%的印裔可以有2部長4副部長,那麼佔24.6%的華人怎麼可能只由一正一副部長代表呢?
支持兩線制的老百姓既不滿意馬華過去的表現,更不能接受沒有足夠華裔議員在朝的安排。
這是國陣政府必須明白的情緒。如今朝廷只有兩位與馬華劃清陣線的正副華裔部長,如何替我們說話?

馬華黨內派系鬥爭厲害,蔡細歷個性剛愎自用,想要走出坦途實在不易。
前陣子老幹部傾巢而出,好言相勸,力促他放下身段,依然不果。
距離召開特大還有一段日子,不知馬華尚有多少本錢抵抗分裂的暗勁。
最簡單的意見相左即是入閣或不入閣的拔河。
這是尊嚴的鬥爭,卻也是民族前途的鋪陳。
當年陳修信也曾經發誓不入閣,最後還不是一樣接受安排。

在政治的圈子,一切不可能的事情都是可以發生的。
如果馬華回巢,肯定會給民聯的陣營取笑與冷嘲。
只要是對民族的前途有一定的貢獻,何妨再深入的探討?
不過,一個交通部長的名額實在不足以反映對華裔的尊重。
馬華部長席未暇暖,就必須拿出勇氣與尊嚴,爭取應得的份額,才有機會贏取老百姓的信心。

(光明日報/好評‧文:小黑)

馬華應不應退出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被大部份華裔選民放棄的馬華,未來要怎麼走下去?
如果你仍然關心華裔權益,仍有必要注意這個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政黨,畢竟他們仍是國陣盟黨,還是超過半個世紀的華人政治老店。

比如他們沒做官了,還有沒有用盟友的身份和代表華裔的名堂在官場為華裔服務,有的話你打算怎樣,又能怎樣?
比如他們仍然為華教向政府發聲,你領不領情?
政府發身份證予申請了幾十年的老人家,並由馬華領袖移交的話,你領不領?……。

此外各種一馬援助金和津貼的發放和申請註冊等等,你還是得面對你已經放棄的馬華,因為他們有負責這方面的服務,當然你可以說馬華做馬華的,這本來是他們義務,你作你的選擇,要不要這些好處你自己決定。

有一些人在笑話,說馬華只有一條路走,就是買一張去荷蘭的單程票,帶隊的是蔡細歷;
有一些人在拍掌,提出自作自受的“走狗論"。

“事後孔明"式的分析家也有一些,說如果馬華在大選前先退出國陣,待重新獲得華裔選民超過15國會議席的委託後再重回國陣懷抱,或許不會輸得這麼慘,接著說馬華打死都不敢退出國陣,怕以後再也回不去,官位都失去了。

這種以投票結果來分析前因後果的說法,准不準確,對或不對,都讓分析家講完了,至於馬華未來要如何卻不關他的事,他必須等有結果才能說。

不過說到退出論,可能可以想一想,畢竟大馬政治講的仍是官位、個人利益和種族利益,在馬華擁有官位的那幾十年,有沒有把族群的各層面地位維持在應有的層次?

如果清算馬華過去的功過賬簿,再對比今日華裔各種權益的如今和未來,爺爺奶奶和大伯大叔們都可以罵上三天三夜,這是說明馬華在政府的力量,除了官位獲得保留在一個頗具爭議性的數目之外,其他方面根本沒有加強,甚至是越來越沒有協商的能力。

那麼,這是否說明這些官位只對馬華頭頭有他不為人知的好處,對華裔權益卻不見進步?
如此對一個成立之初志在服務族群的組織以及黨內有志為族群貢獻的馬華人來說,豈非“壯志未酬"?

既然有官位如同沒官位,再到真正沒官位都無法為族群做得更好,還留在國陣讓人笑話做甚麼?

倒不如置之死地而後生,一方面看政府如何表現全民內閣不是空中閣樓,另一方面重新組織族群將才逐步挽回族人信任,至少要讓華裔相信馬華進入政府是去捍衛族群權益,而非當走狗,才有可能一票一票拾回來。

(光明日報/潑墨‧文:鄭欽亮)

凱里的入閣之路 光明專欄 2013-05-21 19:26

Semua Kandungan dan Semua komen para pembaca pada blog ini bukan pandangan dan pendirian saya dan Saya tidak bertanggungjawab untuknya.


內閣名單出爐,有人歡喜有人愁,當中最開懷的應該是巫青團長凱里吧。
他形容,自己“從冰箱走了出來"。
4年前,凱里在巫統黨選中脫穎而出,擊敗強敵慕克力與基爾,當選巫青團長。
不過,勝選的激昂與興奮,很快就冷卻下來,他的勝利未受到巫統領導人的祝福,在內閣榜上無名;
相反,落選的慕克力卻被委予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職。
而凱里在巫青團的副手拉查里也受委青體部副部長。

贏的人沒受委官職,輸的人當官;
團長沒官做,副手卻入閣。這確是令人尷尬的情況。
凱里把尷尬吞了下去,沒有拂袖而去。
或許,他清楚自己再也不是那個“最有勢力的28歲",而昔日布城的“四樓男孩"已與“後巷男孩"(Backstreet Boys)一樣,輝煌不再。

政治人物須懂忍耐

2010年巫統大會,凱里在巫青大會上展現開明的一面,發表中庸進步的演說,但卻無法引起同志的共鳴,掌聲寥寥;
比起前任巫青總長希山慕丁的激動人心,遜色不少。
當時,就有人在會場外對我說,凱里的政途已走到終點。
然而,事實證明,許多人都低估了凱里的能耐。

凱里有一股耐力與韌性。面對黨的冷落,他沒有“發爛渣",反而繼續支持黨領導層,在沒有官職的情況下發揮最大作用。
他收歛了在阿都拉時期的傲氣,踏踏實實地經營政治。畢竟,在政治路上,有高潮有低潮,政治人物必須懂得忍耐,應進則進,應退則退,沒有輪到你上場的時候,就好好沉澱,提昇實力,橫衝直撞,只會壞了大事。

另一方面,凱里也學得很快。
踏入政壇初期,凱里予人開明的印象,是耀眼的政治新星。
隨後,他為了在巫青團內站穩陣腳而走向極端,猛打種族牌,受到華社非議。
當然,他很快發現如此做並沒有太大好處,於是又回歸開明。

依據巫統的傳統,凱里原在4年前就應該入閣,然而在派系阻力下,他不得其門而入,終於最後才憑著自己的才智,兜了一個大圈,踏入內閣。
他的入閣之路,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光明日報/好評‧文:張慶祿)